高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
(1)他们能够用比较正确的观点来观察自己、解剖自己,自觉地进行自我批评。他们遇事爱联系自己,能以别人的榜样鞭策自己,有自我教育的强烈愿望。
(2)他们对自己行动的过失,不仅能从行动产生的不良后果进行检查,并且能够进一步检查自己的动机和产生过失的思想根源。
(3)他们能够比较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在成绩面前能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在失败面前,能保持冷静,并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4)他们能从个性品质上去分析别人、评价别人,并且也能从个性品质上分析自己、评价自己,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个性品质水平。
5.世界观的初步形成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一个总的看法。它直接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它对人的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高中学生世界观的形成是与他们对客观世界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分不开的。他们通过各科的学习,逐渐地了解了一些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是他们初步形成世界观的基础之一。与此同时,他们通过亲身的社会实践活动,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并产生了许多主观体验,这些主观体验就逐渐地使他们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形成了比较稳定、比较系统的看法,这些看法也就直接影响着高中学生的情感和人生观。
世界观的初步形成是个体心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对高中学生的学习、工作以及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都起着重要的指导和调节作用。
(三)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与教育
高中学生心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各种心理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只有了解和掌握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才能更好地对他们进行教育。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有如下几种。
1.渴望别人理解与个人隐秘闭锁的矛盾
高中学生由于社会知觉和情绪体验的增多,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上,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情感、个性与其他人的区别。正是这种自我意识的发展,一方面促使他们愿意通过社会交往去求得别人的了解与同情,另一方面又使得他们不愿意把自己内心的一切秘密轻易地向不了解自己的人透露。特别是他们对异性产生的爱慕情谊是不会轻易流露的,就是对自己的父母也是严格“保密”,这种心理闭锁性,年龄越大表现越明显。这说明高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增强,能够根据客观条件来控制自己的情感,同时,也说明使父母和教师了解他们的心理增加了许多困难,有的家长因此甚至抱怨儿女,不能和自己倾心交谈。其实,高中学生迫切期望与人交往,希望得到成人的理解,他们不是对所有的人都闭锁,比如,当他们和自己同龄知心者或者他敬仰的老师或长辈交谈起个人感受和愿望又是毫无“保留”。这说明他们心理的闭锁带有方向性。无数事实表明当他们感到在生活实践中如果没有知心人可以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体验时常常因此感到孤独。
针对这一心理矛盾的特点,教师、家长不能只从他们的外部表情就对他们的思想、态度进行简单的推断,应从多方面进行观察和较长时间的了解,通过全面的分析研究,才能得出比较接近实际的结论,教师、家长要充分理解他们,不要轻易责怪他们,应在尊重信任的基础上给予启发和引导,而不能强制他们谈出内心的所谓“奥秘”,对于这种现象做不适当的批评和训斥是不妥当的。这只能使教师、家长和他们之间的感情距离越来越大,而不利于他们健康地成长。
2.求知欲强与鉴别能力低的矛盾
高中学生兴趣广泛,求知欲强,他们对社会生活中或自然界中的一切新事物都有兴趣,都想了解、想探索、想趋近、想尝试。他们希望自己成为知识渊博、能力超群的人,因为只有这样,将来才能自立于社会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但是社会生活领域很复杂,各方面的影响和各种知识都从不同的渠道传递给他们。而高中学生由于鉴别能力低,有时常常是良莠不分,瑕瑜不辨,把“毒草”当做“香花”,把“糟粕”当做“精华”,这样就使得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与鉴别能力低之间产生了矛盾。一般地说,小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能立即向成人请教。而高中学生喜欢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遇到问题不轻易请教别人,甚至讨论问题时对别人的意见不轻信盲从,随着思维独立性的发展,总是希望按照自己的需求与观点去理解知识和认识周围的一切。
针对高中学生这个心理矛盾,家长和教师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要向他们摆事实,讲道理,运用讨论疏导的方法,希望他们对知识的学习精心选择,特别是对课外读物,要争取教师的指导,以免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或污染。在知识的海洋里,高中学生究竟追求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他们每天都面临着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诱惑,有的学生抵挡不住这些引诱和腐蚀而产生过失行为。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只有抗拒诱惑,你才有更多的机会做出高尚的行为来。因此对他们不仅要提供这方面的正面范例,还要通过反面典型引起他们的警觉。解决青年这对矛盾的根本办法,不是禁锢或消极防御,而是从正面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水平,培养鉴别能力。
3.自我设计的趋前性与主客观条件实现可能性的矛盾
高中学生由于对未来怀有热烈的向往和追求,想象非常丰富,往往脱离了现实条件而设想自己未来的前景,这样就形成了自我设计的趋前性。众所周知,远大的理想可以为高中学生的生活道路指明航程,充分调动他们的自觉积极性,但是如果他们自我设计的向往水平过高,而在现实生活中不论客观条件或主观条件都不可能实现时,或者是客观条件比较有利而自己在行动上只是向往而缺乏周密的自我实现的方法和途径时,往往就会表现得时而热情高涨,时而情绪低落,时而兴高采烈,时而垂头丧气,时而信心百倍,时而心灰意冷,有的甚至会怨天尤人放弃理想,消沉起来。这些特点集中反映在他们众多的心理矛盾中,根据研究发现,当代中学生在心理上有八个两重性胡俊娟等编著:《成长篇》,冶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第158页。。
1.政治上具有探求性,观点上带有偏激性。
2.思想上具有进取性,认识上带有片面性。
3.目标上具有时代性,需求上带有享乐性。
4.思维上具有求异性,心理上带有逆反性。
5.意识上具有自主性,处事上带有自私性。
6.行为上具有独立性,生活上带有依赖性。
7.性格上具有开放性,意志上带有脆弱性。
8.交往上具有广泛性,情感上带有冲动性。
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是极其不利的。针对高中学生这些心理特点,教师、家长做他们的教育工作应注意启发他们把奋发有为的远大理想与求实精神结合起来。使他们明确自己当前的学习与今后参加祖国“四化”建设是紧密相关的,个人的理想抱负与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奋斗是联系在一起的。即使不能完全实现也是有意义的。同时也要使他们懂得一个人理想的实现不是朝夕之事,它需要具有不屈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师和家长应该引导他们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给予他们更多的实现自己愿望、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使他们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认识到自己在集体或社会中的价值,了解自己的实际水平,缩短自我设计的超前性与主客观条件实现可能性之间的差距,使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而不懈地努力,进而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自觉性。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日渐成熟的时期,但是并非完全成熟,需要他们今后在生活道路上进一步加以锻炼。因此,教师应该关心高中学生的成长,不仅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而且要注意指导他们在政治上的成长。要教育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客观地认识客观现实,进一步确定为了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革命志向,把他们培养成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各种建设人才。
相关公告

地址: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江海南路158号 电话:0513-83391008
传真:0513-83391007 邮箱:qdsdyzx@163.com
Copyring © 2020 启东市第一中学版权所有 苏ICP备15013668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南通

微信公众号,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