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
聚焦“怎样做家长”:如何跳出教育攀比怪圈

聚焦“怎样做家长”:如何跳出教育攀比怪圈

  • 分类:家长学校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6-05-19 18:23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聚焦“怎样做家长”:如何跳出教育攀比怪圈

【概要描述】

  • 分类:家长学校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6-05-19 18:23
  • 访问量:
详情

  开栏的话

  社会转型、价值多元给人们带来了一些迷茫,也使一些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产生焦虑:比如,有些家长总以“别人家孩子”为榜样,对自己的孩子提出各种要求;有些家长总要孩子超前学习,常常“拔苗助长”;还有些家长,整天忙自己的事业,将对孩子的爱等同于给钱给物……这些问题从何而来、怎样解决?本版推出系列报道,聚焦“今天怎样做家长”。

  “‘你看看人家王怡佳,都是一个老师教的,人家能做对,你怎么就错了?你比人家笨?’我才回了一句嘴,妈妈立马声音提高八度:‘人家的孩子怎么那么听话?怎么不和妈妈顶嘴?’看到妈妈嘴里蹦出的一件件‘杀人武器’,我只好低头拼命写作业。”这是南京市浦口区复兴小学六年级学生张喆的一篇日记,日记的名字叫《我恨“别人家的孩子”》。

  “我的孩子不能输给别人”“我的孩子一定要比我强”……培育“牛娃”的梦想让家长们乐此不疲,“别人家的孩子”让童年变得沉重,难以抑制的“比娃”冲动让教育显得急躁功利。不计成本地投资孩子,其实只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追赶和丧失意义的比较。

  都是为了孩子好:

  “比娃”背后暗藏辛苦

  凡凡是北京市朝阳区一所小学的五年级学生。随着小升初的临近,这个学期,除了一直坚持在上的舞蹈、书法、小提琴之外,凡凡又被增加了奥数、英语和游泳课。成绩好、兴趣广,在外人看来,凡凡无疑是那种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事实上,一周6门兴趣班让凡凡每天都处在十分忙碌的状态。除小提琴外,其余课程都是妈妈“强迫”她一定要上的。“这都是为她好!”凡凡妈妈义正词严。

  这样高强度的培优,会不会太过?“我们这还不算多的呢”,凡凡妈妈说:“现在一些家长已经不仅限于让孩子上培训班了,还帮孩子写作出书、办个人绘画展、开钢琴演奏会、搞小发明创造、当网红小明星……特别能折腾。这些孩子小小年纪就光芒四射,升学的时候还能加好多分呢,我们已经落后了,怎么能不着急!”

  6门课程,且不算赔上多少时间和人力成本,对一个拿正常工资的家庭来说,课时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事实上,为了能让凡凡上个好学校,凡凡爸妈卖掉了离工作单位较近的大房子,举家搬进了现在这个小小的学区房。而上兴趣班的费用也占了凡凡爸妈——一对普通国企员工全部收入的近2/3。这样不计成本的付出值得吗?凡凡妈妈说:“我们这辈子就这样了,唯一的希望就是把孩子培养好,至少要让孩子比我们有出息。”

  每一个“别人家的孩子”的背后,都有望子成龙的家长,而盲目的攀比往往让家长们深陷漩涡却无法自拔。北京育园中学校长李纪洲说:“心理预期过高、功利心过盛,不顾实际情况、脱离孩子兴趣的盲目攀比,不仅会伤害孩子自尊、压抑其个性发展,而且会破坏家庭亲缘关系,甚至产生悲剧。”

  落后的恐慌:

  压力与功利心的双重作用

  在采访过程中,面对“你对孩子要求的底线是什么”这个问题,大多数家长的回答是这样的:没什么太高的要求,希望孩子身体健康、开心快乐、有一份能够自食其力的工作就好。至于是否能够出类拔萃、能挣多少钱、能对社会做多大贡献,都不重要。可见,从本心上看,大部分家长对孩子并没有很强烈的“非怎样不可”的要求。但为什么现实生活中,攀比的怪圈却愈演愈烈呢?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些本为促进教育公平的理念,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似乎有些“变了味”。农村的追着赶着往城里进,城里的想方设法要上重点,重点学校的较着劲儿地拼成绩……这种“你追我赶”更像是一场恶性竞争。

  “有一项调查显示,在收入分配差距加大、家庭经济收入下降的情况下,家庭在各方面支出都会相应减少,唯有对教育的投入是增加的。这一结果说明,为了保证将来的社会地位,人们更愿意把希望放在教育下一代身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蒋承认为:“正是这种对‘教育落后’的恐慌导致每个人都铆足了劲,都想排在前面。但普遍的竞争危机无疑也造成了所有人都骑虎难下的局面。没有人甘心孩子屈居人后,所以家长就会推着孩子往前一点、再往前一点。而这样的结果却是水涨船高,弦越绷越紧。”

  除竞争压力外,家长的功利态度也是导致孩子在成长道路上疲于奔命的重要原因。北京市朝阳实验小学老师蒋圆说:“现在孩子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在物质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加大对孩子的教育投入本也无可厚非。可现实是,很多家长让孩子上钢琴班、绘画班,目的却是为了考级、拿证书、获奖,这样就能在小升初或中考中获得特长加分。”

  什么有用学什么,步步为营的教育似乎更容易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但实际上却让孩子丧失了成长的乐趣和决定自己未来的能力。在父母的“操纵”下,许多孩子成了乖宝宝、优等生,他们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值得做,但却不了解自己究竟想做什么。

  一个著名大学的校园风云学生感慨:“虽说上了名牌大学、念了热门专业、当了学生会主席、拿了国家奖学金,但我似乎还是没有活成自己。”

  吃颗定心丸:

  别赢在起跑线,输在终点线

  “小学时,我们就给孩子报了素描、钢琴和羽毛球班,希望孩子综合发展。现在马上面临高考,各科的补习更不能落下。孩子真的很辛苦,但其他孩子都在补课,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一位高二学生家长焦急又心酸。

  诚然,对每一个家庭来说,教育都应该是一件大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些基本的性格塑造、能力训练、才情培养是必需的。但是,上了课外补习或才艺培训,就能完善人格、提升素养吗?

  “成长应该是快乐的,那些不甘落后、你追我赶,结果只能是忙坏了家长、累坏了孩子。千万别让孩子赢在了‘起跑线’,却输在‘终点线’。”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华应龙说:“作为家长,首先应该放平心态,发觉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事事都和别人比较。其次应该摆正态度,不要把目光只放在分数、奖状上。”

  “在教育上攀比未必都是坏事,关键看比什么。如果一味比成绩、比分数,或是为了走捷径、赚加分而比特长,就没有意义了。但是,如果能从比较中发现孩子的潜力,引导孩子的优势,也不失为一件好事。”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素质教育指导专家杨芷英认为:“要改变教育攀比现象,就要打破以成绩论优劣的教育观念,继续推进教育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不要把孩子都往标准精英的模子上培养,应该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让孩子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什么是成才?或许美国前总统杜鲁门的故事能给我们一些启发:一次,有人问杜鲁门的母亲,是否为自己有一个当总统的儿子感到骄傲?这位母亲回答说:“是的。但我还有一个儿子正在田里挖土豆,我也为他感到骄傲!”身心健康、快乐向善、自食其力就是成才,就值得父母为之骄傲。

  《 人民日报 》( 2016年05月19日 18 版)

相关公告

启东市第一中学

地址: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江海南路158号  电话:0513-83391008
传真:0513-83391007  邮箱:qdsdyzx@163.com
 Copyring © 2020 启东市第一中学版权所有  苏ICP备15013668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南通

启东市第一中学

微信公众号,请关注!